清华大学-北京蔬菜供应链调研成果分享会
“最近几年大白菜的价格忽高忽低,搞不清楚,前一年(2009)市场行情很不错,于是2010年全部的地都种上了大白菜,结果大白菜太多了,村里的大白菜很难卖出去。菜站和货主这个时候就压低了收购价格,最终以每斤7分的极低价格收购了村民的部分白菜,而很多户村民干脆不卖了,让白菜烂在地里,自认倒霉。一般情况下,大白菜正常的收购价会在4到7毛之间波动。但即使是7分钱,菜站仍然会抽取每斤2分钱的中介费,货主在市场上卖的价格也居高不下。” ——中平谷村某老年村民
2011年4月,山东39岁的菜农韩进自缢弃世,留下妻子和两个未成年的女儿。自杀的原因是6亩田,1万余元资金投入,两三个月持续劳作,换来的竟是8分钱一斤的“伤心”菜价。
随后,更多的蔬菜滞销亊件陆续进入了公众视野:盐城市15万多吨蔬菜滞销,包菜、大白菜地头价不到5分钱;寿光部分蔬菜价格尤其是叶菜类价格下跌明显,部分菜农、经销商遭受损失;山东、江浙、上海一带,卷心菜、大白菜的价格跌破收菜的成本,一些商家甚至将大白菜扔到水沟。
蔬菜滞销事件发生在全国各地,蔬菜供应链的上游是“菜贱伤农”;而在供应链的下游,则是令诸多消费者惊讶的“菜价依旧高企”,“对市场信号的反应严重滞后”。那么,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
带着这个疑问,清华大学电子系的5名大二学生,在2011年的暑假深入华北蔬菜生产和集散地定州市,从供应链上游的定州追踪至下游的北京新发地批发市场,对蔬菜供应链的各个环节进行了调查。最后,在社会资源研究所的协助下,成功的完成了一份蔬菜供应链调研报告。
本周六,清华大学学子、调研支队队长李一帆将带着他们新鲜出炉的调查报告来到现场,和我们分享他们调查过程中的喜与乐,感概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