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课:草原植树造林误区的探讨
1999-2011年间,我国全国造林6643.36万公顷,约是40个北京市面积;在此期间,三北防护林、天保工程、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投入超过6112.8亿元。人工林面积稳居世界首位。据公开报道,我国森林覆盖率从解放初的8.6%上升到了2008年的20.36%。然而,这些漂亮成绩单的背后,却是持续半个世纪的争议:只见数量,难见质量。现在,“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坡耕地治理”依然是人们常见的口号。而内蒙古的大草原上,植树造林的运动也一直反反复复地开展着。
不分地段、不分气候的植树造林究竟给草原生态和草原居民们带来了什么?事实上,只有在降水量与蒸发量的比值高于一定量的地区,植树造林才具有保持水土和改善环境的功能。反之,树木不但不能减缓水土流失,还会像一个大型水泵一样,造成当地地下水位的下降。在草原上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植树造林就等于是破坏生态的举动。它不仅造成地表原生植被破坏,而且将带来更大范围的荒漠化。
本周草木课邀请您和我们一起探讨草原植树造林中的种种误区以及草原荒漠化治理的现实问题。欢迎您来参与,也期待有更多的伙伴和我们分享有关草原的感想和故事。
【主讲人简介】
刘书润,著名植物学家和草原生态学家,内蒙古师范大学生态学教授刘书润,1998年退休。长期从事植物分类学、植物地理学和生态学的研究,以及保护区建设、游牧文化等领域的教学和实践工作。退休后从事自由研究、自由导游、自由写作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