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厨余垃圾“单立门户”有机垃圾变成有机肥
有机垃圾变成有机肥
作为我省首个实行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三盛果岭三年来一直致力推行家庭生活垃圾的干湿分类。记者看到,分散在这个小区各幢楼周围的垃圾桶,是以“可回收物”“厨余垃圾”的标志区分开。
小区设有环保分拣间,摆放着包括利乐包、可回收废旧垃圾袋、有害垃圾等五六个分类垃圾桶,方便保洁员进行二次分拣;小区不定期举办环保宣传活动,比如通过可利用废品资源换取节能灯、垃圾袋、生活必需品等。目前,小区基本实现可利用废品全部回收。
相比之下,厨余有机垃圾的有效分开却应者寥寥。“环卫车一进来,分桶扔放的垃圾又被归拢到一起。”在多数居民看来,既然是殊途同归,厨余废弃物也就没必要单独收集。
“光靠摆分类垃圾桶没什么效果,还得多宣传、多发动,为厨余垃圾找出路。”林强说,通过换菜活动,在厨余垃圾与田间有机食品间建立起一定的利益互动,让更多人了解到,厨余也能变废为宝。
魏长告诉记者,通过堆肥发酵处理,3公斤厨余垃圾可沤成约1公斤的有机肥。1亩地至少需要3吨有机肥,相当于能对10吨厨余有机废弃物进行生态降解。
目前,佳美农场制作了两处堆肥,回收的厨余垃圾陆续掺入其中,体积均有3立方米左右。魏长说,有机垃圾变为有机肥,用于有机蔬菜种植,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态循环系统,不仅能缓解土壤板结程度,还可以减轻城市垃圾的处理负担。
呼吁市政资金支持
“垃圾换蔬菜”看上去很美,但作为活动的组织参与者之一,柯先生坦言,如果长期持续运行下去,面临不少现实考量。
他解释说,引入“换蔬菜”活动,目的是推行一种环保理念,初期推广活动支出由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和农场提供了相应支持。
事实上,厨余垃圾要真正转化为田间地头的有机肥,不仅是简单的量值转换,还需要付出相应的处理成本。眼下,佳美农场的自制有机肥大多还处于堆沤期,并未完全发酵,约三个月后才能投入使用,春播施用的基肥主要还是成品有机肥。
魏长告诉记者,此次活动中,农场向三盛果岭小区提供了两三百个地瓜和萝卜。但近两个月来,坚持做好厨余垃圾收集的家庭并不多,每次送菜时从整个小区回收的厨余有机垃圾还不到50公斤。
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受活动的启发,如今越来越多持有环保理念、支持有机农业的市民,主动加入厨余有机垃圾单独回收的行列,有的人还专门用上可密封小桶。
省环保志愿者协会秘书长郑棣健表示,鼓励厨余垃圾单独分流和资源化利用,来自民间环保组织、企业和社区的自发行动力量毕竟有限,因此有赖于政府部门的切实重视。他呼吁,能否将垃圾终端处理的市政资金投入,分流部分到垃圾前端的减量化、资源化环节,比如,对试点小区配发专用PC垃圾桶、酶制剂等,进行相应补贴和指导等。(来源:达尔问自然求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