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之处成就畅通步行道 在香港做个“路人甲”挺幸福
细微之处成就畅通步行道
相信不少行人都遇到过这样的尴尬——走到马路中间时,红灯亮了,进退维谷。香港一些较宽阔的马路路口,设置了安全岛,行人过马路可以“一分为二”、化整为零,分两个灯经过。在没有红绿灯的小马路,也设有安全岛,以方便行人观察不同方向的来车。
香港单行道多,行人在陌生的地方,很难判断哪个方向会来车,交通管理部门就在地面上画了“望左”或“望右”的中英文指示,告知行人注意哪个方向会来车。
为了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小路口的红绿灯灯柱中部有触摸式控制设备,只有行人触摸之后,绿灯才会亮起。考虑到视觉障碍行人的需要,路口还有一套发声装置,用声音提醒行人红绿灯情况,发声装置的底部,另有一个震动组件,即使听觉和视觉都不佳的行人,也可以通过这个震动组件获知红绿灯情况。
占道停车的现象在香港很少见。一位在西环执勤的警察告诉记者,停车占用人行道,每次罚款320港元。如果两小时后还未开走,会加罚一次,一天最多4次,合计1280港元。尤其是在繁华地带,警察巡逻频率很高,因此很少有人甘冒被重罚的危险而占用人行道停车。
“行人环境改善计划”让城市更宜居
香港政府自2000年起推行“行人环境改善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明确,就是改善行人的安全及交通情况,提倡步行,劝阻不必要的车辆驶入,减少空气污染,改善整体行人环境。运输署前署长霍文说,“路是为人而造的,以往我们往往忽略了要将步行变得更舒服,反而将路面的空间及优先使用权给予汽车。”
目前,香港政府已经在多个区域实施行人环境改善计划,包括中心市区如铜锣湾、中环、湾仔、尖沙咀,老市区旺角、佐敦、深水埗,以至比较偏远的赤柱及石湖墟。
改善行人环境,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划出全日行人专用街道,在这里行人享有绝对优先权,只准提供紧急服务的车辆行驶,但个别地点会容许送货车辆在指定时间内驶入;二是部分时间行人专用街道——车辆只准在指定时段内行驶,并且不设路旁停车位,不过会设有上下客货区,供上下客货用;第三种方式叫“悠闲式街道”——人行道会扩宽,并尽可能减少停车位。街道上现有的的士站和专线小巴站只会在不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迁移时才会保留,政府不限制车辆在这些街道上行驶,不过会采取一些减低交通流量的措施,例如设置较窄的行车线和减速平台,使车辆减慢行车速度。
行人环境计划改善了行车环境,减少了红绿灯,交通事故也下降了,以往的许多堵点变得畅通无阻,不但行人受益,客观上公交车乘客、私家车车主也都受益。(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