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捕捞成为珊瑚三角地区鲨鱼种群的天敌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TRAFFIC(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在香港共同发布报告,呼吁携手保护珊瑚三角地区日益濒危的鲨鱼资源。这份题为《珊瑚三角地区鲨鱼资源概览》的报告考察了珊瑚三角地区六国以及邻近的越南和斐济对鲨鱼的捕捞、贸易和管理。珊瑚三角地区的6个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所罗门群岛和东帝汶。
其中,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是全球捕鲨最多的国家。“这些国家在管理措施和数据收集方面存在关键缺失,而这违背了这些国家作为成员国参与的区域性、国际性公约的基本要求。”TRAFFIC全球海洋项目负责人GlennSant指出。
报告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针对鲨鱼管理措施的缺位,缺少鲨鱼种群的辨识以及相关贸易的报告,以及该区域总体上缺乏对鲨鱼捕捞和贸易的相关数据。“缺少相关的数据,就无法对该区域的鲨鱼进行可持续的管理,这一状况需要尽快改变。”Sant补充说。
虽然在这些区域的部分鲨鱼捕捞是为了获得鲨鱼肉,但大部分捕捞主要是为了获取鲨鱼鱼翅。亚洲市场对鱼翅的强劲需求造成了对鲨鱼的过度捕捞。“在珊瑚三角地区对鲨鱼资源实现可持续管理,任重道远。目前,该地区没有一个国家能有效地、负责地管理他们的鲨鱼资源。”Sant指出。
报告鼓励各国和区域性的管理机构采取措施,负责任地使用鲨鱼资源。“负责任地使用鲨鱼资源,需要管理、贸易和消费各个环节付出努力。每个环节都应加强管理和监测,以保证鲨鱼产品来自可持续的来源。”Sant指出。
对这些国家而言,当务之急是引入综合性的鲨鱼管理措施。其中,“建立鲨鱼禁猎区是重中之重,因为这不但是其他管理措施的预防之举,也能为鲨鱼提供避难所和繁育区。”WWF香港分会项目总监AndyCornish表示。
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鲨鱼种群受到威胁。由于缺少基本的管理措施,鲨鱼种群数量日益减少,而非法的、不经管理和报告的过度捕捞,更加恶化了鲨鱼的生存困境。(来源:《中国经济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