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呼伦贝尔无序采矿致草原现上千沉陷坑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小煤窑数量急剧膨胀,内蒙古呼伦贝尔宝日希勒镇以北约两公里处的矿区,数百家小煤窑聚集在此。经过之后的整顿,小煤窑撤去,草原上却出现了上千个沉陷坑。在卫星地图上,这个区域看起来更像是布满陨石坑的月球表面。
(塌陷大坑里已长满了草,偶尔会有人放牧至此,牛在塌陷坑里吃草。)
突飞猛进的矿产开采,在给呼伦贝尔这个城市带来GDP蛋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给这片中国最美丽的草原带来了破坏和污染。利用资源搞发展,本无可厚非,但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发展模式,早就应该摒弃。面对环境与发展,呼伦贝尔有无第三条双赢的路可走?值得期待!
塌陷的呼伦贝尔草原
在内蒙古宝日希勒镇,如果不是有了一定年纪的人,听到“宝镇”的称呼,就会觉得有些陌生——自从这个镇的北边草原下发现惊人的煤炭储量后,无论是外地人还是当地人,都习惯于将这里称为“宝矿”,从呼伦贝尔市中心海拉尔汽车站,乘客也只能买到往“宝矿”的汽车票。
在镇里,如果不是在矿区上工作,镇上人极少踏足那片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的露天矿区,那里夜以继日源源不断地从草原底下掏煤,然后通过横亘在草原上的铁路,将煤运到外地。
除了出煤口那一小片地方,露天矿区并不封闭,闲人可进,但这里其实人迹罕至——外来游客青睐一望无际的原生态草原,当地人清楚走在底下被掏空的草原上的危险。
如果游客误闯此地,总会对着挖矿堆起的土山和遗留的大坑感慨一番,这些工矿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区域内草原植被的破坏和地下水位下降。而当地许多人对此却只是笑笑,不无反击地说起开发矿区的种种好处。
开发VS保护双重难题
呼伦贝尔大草原,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自从在它下面发现储量惊人的矿藏之后,关于是否应该对草原进行工业开发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反对者认为,开发应当禁止,因其必然导致草原的生态破坏;而支持者则认为,开发能够改变当地的贫困现状。
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生态问题,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即是草原沙化,媒体报道称草原正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据记者在当地调查了解,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包括早期的过度放牧和开垦、近几年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工业开发造成的污染及耗水行业导致地下水过度开采,以及当地一些人偷挖偷采草原上的药材等。
呼伦贝尔,这个以草原闻名世界的地方,煤炭资源丰富,已经探明的煤炭资源总量超过1000亿吨,是东北三省煤炭总和的6倍,面对外界对于他们破坏草原的指责,很是无辜:“资源就在那,无视它的存在就对吗?要守着金山饿死吗?”(来源:法治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