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约百万人遭受交通噪音污染
机械装备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制造了污染的难题,噪音污染是其中之一,它已经与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一起,成为世界范围内四大环境问题。在各种噪音中,交通噪音是最普遍、影响最大的一种。根据北京市环保局一位副总工程师保守的估算,北京城区内生活在交通干线以及次干线两侧遭受公路交通噪音污染的人口在一百万左右。
在首都地铁、铁路、快速路沿线以及多种交通方式混合地区,在调研中发现,交通运行引发的噪音问题长期影响了一些居民的正常生活。其中,地铁13号线、5号线、八通线沿线部分地区以及城区西南三环、四环以及部分快速联络线的部分路段噪音问题尤为突出。不少居民区噪音问题久拖不决,有些小区业主因为无法忍受噪音之扰,甚至与城铁公司、开发商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对簿公堂。
在位于知春路西侧的太阳园小区,最近的楼房距离地铁13号线只有十几米远,更远一点还有市郊铁路S2线,中间没有任何隔音措施。在靠近围墙的10号楼里,列车经过时,正常音量播放的电视几乎听不到声音。即使夏日,居民也多是窗户紧闭。有时候,地铁列车和火车同时经过小区,前者的轰隆声和后者尖锐的汽笛声交织在一起,居民们不胜其扰。
令人忧虑的是,这一问题有进一步加重的趋势。来自北京市环保局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在建成区道路交通噪音方面,城区部分2001年是67.9分贝,到2011年这一数据已经是69.6分贝,最高的2010年达到了70分贝。
关键科学规划
不少业内专家认为,无论是路线建设还是楼盘开发,科学的规划尤为重要。要减少地铁扰民,除应提高标准外,还应进行科学、合理的地铁规划,将减振降噪纳入地铁建设的长远规划,以免事后弥补造成城市规划的缺憾。除了政府统一规划和投资外,对于开发商责任,要有制度去保障。有关部门可以根据规定,在楼盘规划的时候要求开发商预留噪音防治基金,切实保障居民权利。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从宏观层面设计了下一步的目标:在规划新城土地用途时,将预留交通线路两侧噪声防护距离;已建成的地区,新、改建道路将调整线位,避让居民住宅等敏感建筑物。而对于已经产生噪声污染的地区,拟启用新政策,建立居民个人、产权单位和市、区县两级政府共同出资,分期、分批对道路两侧住宅等敏感建筑物更换隔声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