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决策听证会 变形式OR走过场?
问题三
作为听证会参加人,公众很想知道,大家提出的意见都是怎么被处理的?方案的确定是不是采纳了听证会意见?如果不是,为什么?
公众的意见能被采纳多少?
长期以来,在一些重大环境决策中,由于政府跟老百姓的沟通不够,有些项目已经完成批复,到了实施阶段,却遭到老百姓的反对,使项目搁置下来。厦门PX 项目、番禺垃圾焚烧项目、天津PC项目、大连PX项目便是如此,“这是一个教训,说明决策过程中民主沟通协调不够。”湛中乐说。
听证作为政府征求意见、收集民意的重要手段,被公众寄予了很高的希望,政府如何听取公众意见?如何保障公众意见能够反映在政府决策中?
“听证会目的是让决策人考虑更多人利益,不是泛泛而听,也不按少数服从多数方法来做决策,就是说听证后的决策不是按听证发言多少,或者是赞成哪个意见,反对哪个意见多少来决定的,而是政府在考虑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决策。”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说。
那么,在听证会结束后,公众该如何监督政府的决策过程呢?很多国家采取的方式是将公众的评议或评议的摘要、解释,公布在登记通报中。李楯在其《关于制定听证规则,以制度保障公众参与立法决策的建议》中提出,听证会结束后,听证会举办者应制作如实、全面反映听证会情况及尚须搞清问题的听证会报告书,面向社会公布;听证会允许公众旁听和传媒报道;听证会的全程记录、听证会报告书、书面证言、证据及其他材料,及与听证相关的工程规划、环境评估等资料,全部存档,并允许公众查阅、复制。同时,听证机关还对公民采纳和不采纳的理由通过网络向社会公开。“就是相当于将听证会放在一个开放透明的环境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利益寻租、贪污腐败行为。”李楯说。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行政许可听证会听证结果将作为批复理由,附具在报告中。江苏省也出台相关规定,听证笔录作为环评审批重要依据。
湛中乐介绍说,对举办听证会后对政府做出的决策,有关当事人不服的,还可以提出行政复议,也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在西方,很多行政诉讼往往会打上很多年。”
“政府在召开专家咨询会的过程中,面对富有争议的问题,往往会采纳大多数人的意见,听证会也应该如此。”在湛中乐看来,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缺一不可。项目在立项过程中,应该采取国际最高标准和最严标准进行建设和运行,弄清楚项目到底会对人的身体健康产生什么影响,在此基础上,用诚恳的态度做好沟通说服工作以及对利益相关人的补偿工作。经过一定的博弈后,双方可以实现共赢。(来源:《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