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袋鼠遭残酷猎杀 现行法规“助纣为虐”
猎杀残酷 猎手冷血
(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马奇镇的一家牧场,一名男子背着猎枪准备猎杀袋鼠。)
据了解,澳洲袋鼠肉产业代表着当今世界上对陆地野生动物规模最大的产业化屠杀。
出于种种商业目的,每年大约有300万只袋鼠被杀害。它们都是些敏感、聪明且高度社会化的小生命。然而,在这些数据背后,还隐藏着一些鲜为人知,甚至故意回避社会大众的真相。
与农场里“批量生产”的肉牛、肉猪不同,袋鼠往往被人们射杀在野外的灌木丛中。动手开枪的人无需经过严格的监管和审核,也许是一名专业猎手,也许只是个想“找乐子”的普通人。
根据联邦工作条例,基于商业目的猎杀袋鼠时,要求一枪击中其头部,尽量减少它们的痛苦,以达到“人道”的目的。然而,在现实中要打出如此干脆的一枪实属不易——可能是因为捕猎通常在夜晚进行,枪手很难看清楚;也可能是袋鼠的脑袋太小,不易瞄准;又或者是部分枪手的枪法太差,经验不足……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猎人为了袋鼠肉而冲袋鼠开枪,可袋鼠没被直接打死,而是被打成重伤,只能躺在灌木丛里慢慢等死。更过分的是,按规定,躯干部位中弹的袋鼠肉不允许上市出售。因此,如果不幸打偏了,只能弃尸荒野。
射猎成年袋鼠时,常常还会遇到它们的孩子。小袋鼠们也许刚出生,只能待在妈妈的口袋里;或者刚长大点,还围着妈妈脚前脚后绕个不停。随着成年袋鼠被猎杀,这些小家伙将成为捕猎活动中的“赠品”,而这样的“赠品”,每年会超过100万个。
猎手们抓到这些毛还没有长全的小家伙,一般会直接用铁管敲死,或者顺手撞死在卡车牵引杆上,有的干脆斩首。这些做法,在联邦工作条例中美其名曰“安乐死”——因为一旦袋鼠妈妈被猎杀,小袋鼠们最终也会因为缺乏照顾而独自死去。